中央人民政府  |  河南省人民政府 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长政办〔2017〕140号365体育足球办公室关于印发长垣县“互联网+”绿色环保行动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G0H001-0202-2017-00110 信息来源 政府办
所属栏目 长政办 公开日期 2017-12-14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长垣县“互联网+”绿色行动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365体育足球办公室

                     2017年1212



长垣县“互联网+”绿色环保行动规划

“十三五”是我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县政府专门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要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美丽乡村三大绿色环保工程,严格治理秸秆焚烧、餐饮油烟、露天烧烤、施工扬尘等大气污染,加强水体、土壤等污染治理及修复。大力实施生态廊道、农田林网等林业工程,完善大广高速、临黄大堤、新荷铁路、太行堤廊道合围生态涵养区,着力构建林种丰富、景观优美的绿色生态屏障;其次要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盘活存量闲置土地,探索工业用地出让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长垣县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重点抓好城乡饮用水保护区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推进农村秸秆综合利用,建设智慧云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巩固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县创建成果。最后要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严格项目环评准入,探索建立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为了建设富强、创新、精善、和谐长垣,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化解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类环境风险。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引导人们进行各项环境保护活动,按既定的目标和措施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资源破坏,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长垣而言,“十三五”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是本县实现“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交通活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重大机遇期。科学谋划好“十三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治理重点和创新模式能更好实现本县发展规律。“互联网+”绿色环保对推动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行业生态开始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带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纵深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改委发布了《“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完善污染物监测及信息发布系统,大力发展智慧环保,加强企业环保信用数据的采集整理,加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并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逆向物流回收体系中的平台作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的深度融合将为污染防治提供新的抓手、新的思路和新的模式。

“互联网+”环保是新常态下推动长垣县环境保护工作新举措,是实施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主战略的重要内容,实现环境管理决策精细化和动态化,达到产业发展协调化、生活方式绿色化、文明建设一致化和透明化。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发〔2015〕40号文件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网络,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等要求,根据《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发改办环资〔2016〕70号)和《河南省“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豫政 〔2015〕65号),推动互联网与环保行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刻领会国家、省环保工作会议及县委环保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富强、科教、宜居、和谐”长垣建设核心任务,持续推进美丽长垣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开放共享、变革转型、引领跨越、绿色发展,以发展和文明为导向,突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的环境管理方式,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强化环境保护,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进开放合作,着力拓展信息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为建设美丽长垣、富民强县提供环境支撑。

——牢固树立环保“促民生”思维。主动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环境保护新趋势,把互联网作为绿色发展和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坚持以促进生产企业、生活要素的融合发展,以推动环境要素数据化、在线化、便携化、统一化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逆向物流回收体系中的平台作用,提高再生资源交易利用的便捷化、互动化、透明化,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立足环保新常态,站位全局,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源头控制,紧紧围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

——牢固树立环保“开放共享”思维。“互联网+”绿色环保行动旨在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逐步建立形成覆盖主要生态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网络,完善污染物监测及信息发布系统,实现生态环境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以加强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环境保护推动机制改革和创新发展,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向环保领域拓展,为长垣环保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牵引,产业支撑。围绕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美丽乡村计划,进一步释放环保领域“互联网+”的需求潜力,大力引进和培育新型环保产业,不断催生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环保治理、环保监管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的环境监测、治理等产业。

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引领。围绕长垣县提升生态环境重点领域,加大信息技术在大气污染防治、碧水和美丽乡村计划中的应用力度,谋划实施一批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应用服务平台,引领带动环保工作新局面。

坚持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县创新资源和互联网技术优势,加强政府管理部门、互联网企业、环保企业和排污企业间的深入合作,推进平台互联、信息共享、数据开发等关键领域的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信息技术向环保产业和环境管理的加速融合和渗透。

坚持安全保障,有序进行。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强化环保数据共享的安全性与开放性,有序保障环境数据在环保系统内外的共享,建立起与我县社会环境一致的环保数据共享平台,逐步开放环境质量数据、污染源排放数据、风险源数据和自然生态数据等,保障环保数据使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

   (三)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2.《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发改办环资〔2016〕70号)

3.《河南省“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豫政〔2015〕65号)

4.《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

5.《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的通知》(豫政〔2014〕32号)

6.《长垣县蓝天工程行动计划》(长政〔2014〕29号)

7.《长垣县碧水工程行动计划》(长政办〔2016〕55号)

8.《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豫政〔20133号);

9.《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强“十三五”环保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豫环文〔2015123号);

10.《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2015年2月);

11.《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国家环保部2016年2月);

12.《长垣县统计年鉴》(2014,2015);

13.《长垣县环境质量报告书》(2011,2012,2013,2014,2015);

14.《长垣县环境保护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自评报告》(长垣县环境保护局:2015年12月);

15.《长垣县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计划的报告》;

16.《长垣县环境保护局年终工作总结》(长垣县环境保护局2011,2012,2013,2014,2015);

17.《长垣县2008-2020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

   二、“互联网+”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开始深度融合。对于绿色环保来说,在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中提出要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等部门负责,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加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大力发展智慧环保、完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建立废弃物在线交易系统。围绕着指导意见,确保“互联网+” 绿色生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发改委分别从加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大力发展智慧环保和完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和在线交易体系三个方面制定方案并明确部门和期限。针对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提出要会同地方政府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应急系统和承载力监控系统,通过农作物、草原、林业等生态要素遥感及地面动态监测工作,推动生态红线监测、生态红线一张图建设,并稳步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和大数据分析在试点的基础上扩大范围;针对智慧环保,提出建成全天候、多层次的智能多源感知体系,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加强企业环保信用数据的采集整理,完善环境预警和风险监测信息网络,健全完善网络环境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平台;针对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和在线交易体系,提出制定《“互联网+”资源循环行动方案(2016-2020)》,起草下发《关于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支持回收行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并选择部分特定产品进行流向跟踪,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搭建城市废弃物回收平台和各类产业园区废弃物信息平台建设,推动现有骨干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型升级等。

   (一)“互联网+”发展趋势

对于“互联网+”推动来说,首先要从政府角度进行体顶层设计,考虑部门协调及不能协调情况下怎么协同的问题;其次要从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科研机构、和民众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协同;最后还得在企业内实现内部协同,建立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手段。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生态环保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事业,既需要环保部门积极推动,又离不开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部门密切协作,则事半功倍,各部门推逶扯皮,则寸步难行。为了推动“互联网+”生态环保的深度融合,在加大环保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的同时,建议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推进的新举措。

   (二)“互联网+”对绿色环保行动的要求

为了推动“互联网+”绿色环保的深度融合。首先环保部门要进一步研究并理解互联网的特点、互联网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机制和互联网时代环境保护的主要特征;其次要全面改革环境保护体系,使其适应互联网时代环境治理的要求,运用互联网推动环境保护;还要系统整合环保系统内部各业务部门信息资源及信息系统,建立网络环境信息收集、发布和共享机制,尽快实现环境信息集中统一管理、发布和共享;最后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网络沟通互动的机制和平台,引导社会各方就环保问题进行全方位及时交流沟通,允许公众自由反馈环境信息和相关意见,同时环保部门也要有针对进行反馈和互动,充分营造互动、良好、和谐的公共舆论氛围。为此,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做到“环保管理一盘棋,全民上下一条心”。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互联网与环境保护的融合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时代的环境保护模式,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个人等各类社会主体多渠道多方式高度参与环境保护的一种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每个社会主体都应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把握环境治理的新动向和环境治理的新规律、新方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获取环境信息,推动信息公开,强化环境监督和执法,积极妥善应对和处理环境危机事件、不断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向信息网络化、主体多元化、互动合作化的方向迈进。对于政府环保部门而言,在互联网时代要更好的推动环境治理,首先要创造全社会共同进行环境保护的条件和环境,做好相关基础研究的同时,及时建立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的环境信息获取和互动平台。

多部门协调谋“联动”。明确各部门的环保职责和任务,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要将各部门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发挥好,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引导,做好服务督促工作。首先建立完善一套制度。建立健全环保执法联席会议和联络员制度:环保、住建、规划、水务、林业、国土、城管、公安等相关部门的综合执法机构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加强沟通和交流;其次制订实施一个计划:认真制订环境保护联合执法计划并组织实施;最后就是开展好宣传活动,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全社会参与谋“推动”。但无论是改善市区空气质量,开展机动车环保检测,减少尾气污染,治理水质污染;还是实现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主要指标,都需要各部门的相互协作,密切配合,都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创建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绿色环保行动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1. 绿色环保行动采取措施

“十二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环境保护工作紧紧围绕既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举的原则,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紧密围绕“富强、创新和谐美丽”长垣建设核心任务,围绕着国家提出的“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智慧环保和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和在线交易体系”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深入实施“蓝天、碧水、乡村清洁”三大环境工程,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城乡河渠治理和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努力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为加快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长垣县连续两年开展“蓝天工程”大气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大气污染物排放重点行业专项整治、燃煤锅炉整治、城市清洁空气行动方案实施、扬尘控制和餐饮业油烟控制等多项专项治理活动;高度重视河流污染治理,认真组织开展碧水工程,出台了《长垣县2015年碧水工程实施方案》(长政办〔2015〕53号),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在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的基础上,着力开展了“村庄净化”、“住房安全”、“设施提升”、“美化村庄”四大工程,保护农村饮用水源,防治农村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和面源污染,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2. 取得成效

1)实现了重点污染企业日常监管

污染信息采集及公开。对照国控、省控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及时更新我县重点污染源企业名单,实现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建设,并规定污染排放工业企业主动公开基础信息、排污信息、防治污染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等。

加强监管。加强24家涉气重点工业企业的日常监管,加强对重点排污工业企业的执法检查和辖区内污染工业企业排查,掌握辖区内所有排污工业企业情况,并实施动态更新,并且环保局组织对重点涉气企业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对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对无证排污的实施停产整治。

环境信息发布。环保局加强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环保局和气象局进行“三夏”、“三秋”期间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天气预报工作,密切关注遥感监测信息及环境空气质量数据,实行会商制度,及时向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提供空气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等监测信息。

2)构建平台

环保局、气象局初步建立健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气象监测网络,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施空气质量和气象日常监测,对有可能对我县造成重污染天气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汇总,做好数据收集处理、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以及趋势预测工作;建立会商研判机制,重污染天气过程每日进行空气质量指数(AQI)分析、研判,及时提出发布、调整、解除预警建议,为预警、响应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构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包含长垣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县政府相关部门实施方案和相关企业单位操作方案。重点协调指导重污染天气应对参与部门、单位制定配套实施方案和重点企业操作方案,根据最新的预警分级,确定不同级别的应急减排清单,将各项任务细化,更加侧重明确组织指挥机制、具体岗位职责、应急流程及步骤、监督指导工作要求等。指导企业合理确定减排基数。将应急减排目标细化至重点产污环节,确定具体限产或其他应急减排措施,明确操作流程,做到全程留痕,实现过程可回溯、效果可核定。

   (四)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长垣县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总体环境状况呈良好态势,但由于长垣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和能源结构问题,以及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环境质量状况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未来形势仍不容乐观。

   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滞后

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筹资渠道不畅,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导致重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不仅直接影响改善环境质量目标的实现,也正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全县范围内存在着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土壤等治理项目难开展,建设投入滞后的问题。

   2.基层环境监管保障能力还十分薄弱

县级环境监测、环境执法业务等用房不足,因为资金不足,环境监测、监察、预警、应急、信息建设等环境保护监管执法能力标准化建设进度滞后,必要的监测设施落后,监察执法设备保障不够,环保专业人员不足。

   3.污染防治工作面临问题诸多

一是县城空气质量受城市道路和建设施工扬尘影响,城市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有增加趋势;二是水源地存在着生活污染源增加趋势;三是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污染日益突出;四是噪声扰民较为普遍。从环境信访投诉工作看,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噪声扰民一直是群众投诉的热点。

   (五)“互联网+”绿色环保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互联网+”绿色环保工作面临的机遇

1)“互联网+”绿色环保战略地位逐步加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确立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印发《“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将用“互联网+”助力绿色环保。这一系列的指导性意见的出台,为“互联网+”绿色环保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2)新型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移动客户端、云计算、大数据不断拓宽人们的视野,通过对已有行业的潜力挖掘,可以大力提升传统行业,打破传统行业的信息的不对称性格局,从而对所产生的大数据进行整合利用,产生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而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也来科技领域求解、“看病”,在新的科技引领的条件下,采用信息化手段辅助进行环境管理。

3)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高度共识。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改善环境质量”的思想认识高度统一,政府环保投入力度、企业环境守法意识、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积极性都在迅速提高,全社会正在形成拧成“一股绳”的环境保护合力,这种“社会共治”模式为加快解决复杂环境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2.“互联网+”绿色环保工作面临的挑战

1)监测体系不完备,环境数据采集不足。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应急系统和承载力监控系统能力不足,与环境数据相关的农作物、草原、林业等生态要素遥感及地面动态监测工作开展不足,重点用能单位能耗企业在线监测能力需要提升,未真正建成全天候、多层次的智能多源感知体系。当前,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雾霾天气、水体黑臭、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是污染长期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的结果,其污染来源成因复杂多样,污染传播扩散时空特征错综复杂,要在短时间内集中解决这些突出环境问题、实现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需要针对环境智能多源感知系统。

2)环境管理各自为政、信息共享不足。环境信息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企业环保信用数据不全面,未建立环境预警和风险监测信息网络。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继续加快推进,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长垣县产业结构依然不合理,服务业比重偏低,金融、信息、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资源型工业产业比重仍然较高,导致我县环境管理手段不足,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资源支撑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3)人员理念和手段滞后。互联网具有跨时空特点,很多环境管理人员缺少采用这一新的手段实现环境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平均年龄偏大,更重要的是不接气,队伍断层现象严重;知识结构偏低,接受新事物慢;严重缺乏知识型、综合型、适应能力强并且能独挡一面的中坚力量。

   三、规划总目标及指标体系

   (一)总体目标

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信息技术在污染源监控、环境应急管理排污收费管理、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基础应用。建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宜的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信息资源体系、重要环境政务、业务信息系统和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支撑面向生态环境保护各部门宏观决策和公共服务,提高各部门履行职能的效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服务于公众社会。

2018年,信息技术在环保领域进一步深化,实现环保系统内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互联网成为环境服务的重要手段。建成全县污防业务管理、水环境业务管理、生态环境监控信息管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机动车环保信息管理和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等系统。初步建立环境大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在环保基础数据接入省环保云平台和环境大数据中心基础上,建设县环保云平台和环境大数据中心。

2020年,形成网络化、智能化、高效率的环境监控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形成生态“一张图”,在有关部门的组织和协调下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各类环境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广泛共享和充分利用,强化污染治理结果考核,实现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平台初步搭建,大幅提升环保监管体系的综合效益,构建高效、便捷的绿色生态公共服务新模式,实现环境精准监管与科学决策。

   (二)主要形成指标体系

为了更好的开展碧水蓝天和美丽乡村计划,为了长垣县环保规划任务的达成,本规划“互联网+”绿色环保行动希望建设“规划、监测、管控、治理、评价、预警”六位一体的环保新思路。

   1.环境网络平台和信息平台

建设完善县环境信息网络平台和环境信息数据平台,实现环境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环境质量、污染减排、污染源普查等信息的集约管理。对跨区域、跨行业及跨平台的环境质量、环境安全和环境风险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和科学评价,同时通过模型和评价体系解决重点城市、区域和流域重大环境管理问题。

   2.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加快大气环境监测预警、水环境质量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等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区域环境监测站的应急监测能力。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快大气环境监测预警、水环境质量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等网络建设;对大气、河流、湖泊、工业区、机动车辆等重点污染源建立监测点,加强对污染排放实时监控和管理;建立河流断面独立监控平台和远程控制电子闸门在线监控平台,加快黄标车淘汰步伐,推动机动车排气检测信息互联共享。建立环境监管长效机制和全方位立体监控网络,对水污染源、气污染源、放射源、机动车、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生态环境等进行全面监控,实现天地空监控一体化监控管理平台。

   3.重点污染企业管控

加强电力、钢铁、造纸、建材、水泥、石化、印染等行业减排监测信息技术应用,在高排放工厂、工业园区等重点场所安装智能传感器,实现减排效能在线监测。加快全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与排污总量、IC刷卡排污、超标等关联,实现闸门自动控制。电子闸门的安装实现了对企业污水处理过程的远程监控和报警,通过智能电子闸门和IC卡刷卡排污的结合,实现了对企业排污的总量控制,提高了环境监管水平和效率。

   4.环境事故应急系统

建立相应的环境应急指挥系统,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集自动监管、自动预警、仿真模拟、追踪溯源等功能于一体的应急指挥平台。

   5.综合管理监督平台

强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监督职能,完善县级管理、部门分工配合、环保统一监管的工作推进责任机制;积极推进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信息环境宣教现代化建设,强化全县环保系统的监管队伍建设;全面建设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完善环境应急机制,提高污染事故快速反应能力;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力度,进一步提高国控、省控污染源在线监控能力和水平,随时了解实时的环境质量状况,对某个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预测预报,同时针对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落实限批、停产、关停等环境经济手段,准确核算区域环境资源容载能力,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6.环境大数据中心

通过对环保大数据的分析,能够揭示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能够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大数据能够变革社会治理的思考方式,将成为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有效的手段。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衡量环境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加速推动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政府部门管理创新。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环境管理中好像相互之间毫无关联的信息,碎片化的信息,反映问题某个方面表现现象的信息进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趋势、找准问题、把握规律,实现政府部门“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推动各类问题的有效解决,说清污染物排放状况,说清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准确预测、预报、预警环境质量,准确预测、预警各类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发展,成为促进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新动力。

通过数据分析,监管负责人、监测数据分析人员、现场监察人员都能有理有据、科学监管。“互联网+”绿色环保的未来走向是,监管负责人可以了解监管区域的产业结构、总体排污量、排污达标情况,为以后指明优化与改进的方向;监测数据分析人员可以准确、快速、自动识别重点可疑的违规污染源企业,进一步挖掘之后分析出其存在的具体排污违规行为及依据,大幅度提高检查效率;现场监察人员依据分析监管,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核查。

   四、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互联网+”绿色环保规划将紧紧围绕规划目标体系,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生态环境质量稳定为主线,大力推进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及其它环境要素防控,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确保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一)加强信息技术产业,支撑行动能力提升

助力环保产业。针对大气、水和土壤等污染控制与治理以及固废废物处理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各类要素资源的聚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为长垣县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绿色引擎;鼓励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环保创业,在蓝天、碧水工程和美丽乡村计划等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以市场方式促进新型环保企业成长。

加强新型社会化环保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环保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支撑平台、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和环境检测、环境评价等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加快发展环境管理、环境服务、环境研究、环境咨询与评估等方面专业化服务。

环保产业开放式创新发展。加强环境数据向创业创新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引进一批高层次环境研究人才和环保服务团队,整合利用内外创新资源,建立线上与线下、政府与市场开放合作等创业创新机制。

   (二)强化环境数据收集,资源环境动态监测

优化动态监测站点布局。针对大气、水、土壤等重要生态要素,充分利用多维地理信息系统、智慧地图等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进一步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县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大气监测点位实现全覆盖,在国控点的基础上,加强预警性、辅助性监测和研究性监测点位建设;水的监测点位实现重点覆盖,在水质行政监管建设的基础上,实现水质自动监测点位的县界断面覆盖,水源地覆盖和重点区域覆盖;土壤监测点位以耕地为主、兼顾林地、增设污染源地,建立化工、工业园区等污染源周边土壤例行监测;扩大动态监控范围--强化卫星遥感、无人机、多维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将全县划分为多个行政板块,开展生态质量监测,建立能源、矿产、水、大气、土壤等各类生态环境要素监控体系,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立体监控系统。

数据收集及使用。针对矿产资源、水、大气等各类生态要素,结合各有关部门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等方面的动态监测成果,完善部门间数据资源、文献资料等信息共享机制,会同政府部门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全县空气质量、土地利用、生态环境、重点污染源、地质资源和灾害等领域动态监测数据融合,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资源环境动态监测信息互联共享,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模型。

   (三)强化重点企业监管,全面摸清污染排放

强化重点企业监管。对纳入年度重点监控污染源企业名单的企业,全部完成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建设;探索建立健全自动监控核心参数监控及污染物排放过程(工况)监控等,确保自动监控数据真实、准确;进一步完善风险源信息采集,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控因子。

建立机动车环境管理综合业务平台。加强对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的管理,规范检测过程,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监控机动车污染排放状况,按车辆型号、燃油种类、用途等分类调取相关数据,为环境管理提供可靠、实时的机动车尾气污染分析数据,实现对黄标车等高排放车辆的管控和对转入车辆、新注册车辆的管理,确保制定相应的科学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新增污染量。

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和共享平台。统一数据交换标准,推进区域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通过互联网实现面向公众的在线查询和实时发布;加强企业环保信用数据的采集整理,将企业环保信用记录纳入全国统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完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及固体废弃物排放监测与评估系统,推动环境信息互联共享;加强环境数据汇聚、整理、分析,实现全天候、多层次实时监管,实现全县统一的环保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区域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提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积极性。

   (四)助力废旧资源回收,完善交易平台体系

完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废旧资源回收、流向、处理和再利用监测系统,利用电子标签、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跟踪废弃物流向。选择部分特定产品,利用物联网技术跟踪废物流向,推动废弃产品回收处理企业在审核评价标准中纳入有关指标要求,完善报废汽车旧件、二手件、再制造旧件、再制造产品等的相关标准,加快推进汽车保险信息系统、汽车维修系统、“以旧换新”管理系统和报废车管理系统的标准规范和互联互通。优化逆向物流网点布局,加强废旧家电、电池、汽车及零部件回收利用的信息管理。

搭建废旧商品回收信息平台。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搭建废旧商品回收信息平台,推动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平台与废旧资源回收产业园区有机嫁接,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在线交易,创新回收模式,推动废旧商品回收由传统“走街串巷”向线上回收线下物流融合发展转型,逐步形成行业性、区域性的产业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在线交易系统。

   (五)打造大数据平台,环境监管决策“一张图”

搭建环境监管决策“一张图”。引入先进的模型和技术,实现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实行高精度监管,实现环境GIS空间信息共享服务与环境业务共享,通过“以业务带图,以图服务于业务”的模式为环保信息化提供高效、便捷、科学的管理与决策支持。采取环境监管、决策指挥、移动执法“一张图”管理,实现全方位、无盲区的环境安全监管。

建立环境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建立环境数据中心,实时更新环境信息资源目录,完善面向用户的数据共享服务体系;扩充基础数据库,增加企业环境信用数据库、环境质量动态监测数据库、重点水污染防治项目库、生态红线空间数据库,整合机动车环保检验、移动执法、风险源数据库等内容,采用统一接入渠道、统一共享策略、统一运行管理的策略,根据各部门信息交换目录和共享信息的频率,确定下载、推送、调用服务和数据库开放接口等信息共享的方式,为生态环境保护各部门、社会公众之间实现信息传输交换、共享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推进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共享服务平台。

建立环境风险应急平台。将涉及企业的基本信息,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监督性监测及企业自行监测情况、环境风险防范情况、风险评估、多尺度地理信息、专题图层和指挥调度信息等进行充分整合、分析,并对各类环境风险应急预警进行模拟分析,并对存在环境风险隐患、屡教不改的企业通过平台公布黑名单。通过多维地理信息系统、智慧地图等技术,并结合智能监测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应急一张图”,实现跨领域、跨层级、跨地域的协调联动、处置平台。通过重点风险防范企业的全面查询、快速响应、实时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等功能,实现突发事件的相互协同、有序应对。

   五、重点工程投资和效益分析

为了有效解决全县的环境问题,为长垣环境管理、环保重点工程保驾护航,提出长垣县“互联网+”绿色环保实施的重点环保工程项目。重点工程项目与投资具体情况见表(附件2)。

   (一)重点工程构成

  1.大气网格化监控系统,助力精准治霾

以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减少灰霾天气为根本目标,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要全面推动工地、道路扬程污染问题的解决,涉及大气污染物排放企业监管,加油站、路边摊等各个行业的管控。为了大气质量达标,只有精确找到本地污染排放来源,结合地理、气象、环境衍生等众多条件,才能有效的科学减排和快速应对。

环境管理部门需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寻找新的出路和解决方案,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的全网覆盖监测,以此实现“定向管控、限时治理、及时见效”的环境监管目的。大气网格化精准监控预警及决策支持系统针对建筑工地、重点工业企业、道路交通、区域边界、污染物传输通道、城市居民区等多种环境监测对象,通过“组合布点”,组成“群体式”协同监测网络和专业性的数据校准体系,达到大气环境监测网络的全覆盖。

1)系统的构架

网格化精准监测系统由感知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三个部分组成。在感知层,敏感点网格、建筑扬尘网格、涉气企业网格、交通网格等组成网格化监测网络,各监测点设备采集到对应位置的监测数据,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传送到数据接收服务器。在平台层,数据经过平台层的神经算法处理和有效性数据审核后转为有效的污染物浓度数据。在应用层,利用大数据挖掘各类环境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气象数据、地理信息数据之间的关联,形成各种环境业务应用,为环境管理部门管理和综合整治区域环境做好技术支持。

   2)系统构成

首先对长垣县大气质量监测国控点周边进行实时监控,掌握监控区域内环境质量及各参数的浓度水平和变化趋势,结合气象数据,分析判别污染物主要来源。其次,由于大气的流动性和扩散性,城区内较大的排放源也会对国控点数据产生影响,需要对整个城区的建筑工地、重点污染源企业、交通路口、工业集聚区、城区环路和主干道等区域进行加密布设。

涉气企业的管控:企业网格的布设原则为:在每个重点污染企业的厂区中心和污染源周边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8个方位进行污染扩散情况监控,每个重点污染源布设空气污染监测点位。根据每个企业的排污情况和区域面积的不同,需要对监测点位数量进行调整。

道路交通的管控:现阶段交通网格的布点主要是针对城区交通主干道的交叉路口、交通枢纽进行布设。为降低移动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评估道路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情况,实现对城市“黄标车”以及超标车辆的综合管控,在城市主要交通要道、入市口、高速出口等地布设固定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

建筑工地管控:针对3万平米以下的小型建筑工地,在每个工地的区域内或出入口布设颗粒物监测仪,在工地边界的上下风向处分别布设颗粒监测仪;针对3万-5万平米的建筑工地,在每个工地的区域内或出入口布设颗粒物监测仪,在工地边界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4个角布设颗粒物监测仪;针对5万平米以上的大型建筑工地,按照施工面积和施工阶段进行分解优化布设。针对道路工地等,布设颗粒物监测仪。

大气系统云平台的构建:软件平台基于云计算技术,大量前端智能设备实时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接入云平台,在数据存储分析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利用云平台通过多种维度将分析结果进行展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多种方式进行数据查看和分析。

本系统可分为“测、管、治、评、预”5个功能模块和一个网格化大气监管平台,为政府实施环境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可有效控制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

3)系统功能

污染物实时精准监测展示:系统通过网格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不同监测对象污染排放特点,使用GIS技术从时间和空间展示污染物扩散情况,为研究分析污染物历史趋势和迁移提供数据和分析工具,同时污染物数据可导出供用户后期分析。

区域环境污染预警:根据区域环境监测浓度,利用气象、地理等信息,对污染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利用专业的环境数据分析模型,对重污染天气进行预测预警。

污染管控流程管理:在精准监测和污染预警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城市不同区域内环境质量状况对城市区域进行分级处理,将异常污染信息和处理建议推送给污染区域相关责任单位,对环境空气污染进行及时治理,以实现定向管控、限时治理、及时见效的管理目标。实现对环境质量预警分级处理机制;异常污染信息判定机制;异常污染信息推送机制;管控模块运行机制;系统记录每次污染报警信息的响应时间,处理时长,完成时间等信息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对各区域、企业的治理成效提供数据。

区域环境污染减排建议:基于环境大数据,探索污染物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探索区域日变化特征,季节变化特征及年变化特征;试图通过环境污染物浓度数据反演出当地污染来源及各个污染来源的贡献量;基于大数据对海量异构数据的深入挖掘,结合现有模型,计算污染排放因子对区域空气质量影响,在此模型基础上,建立不同的减排方案;使用模型算法对方案实施效果进行情景模拟,评估为实现空气质量达标而采取的控制措施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衡量不同措施的经济环境性价比,为实现科学有效的空气污染调控与空气质量达标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4)项目预算

主要包括敏感点网格、污染源网格、交通网格和所有建筑工地布设监测系统,现有涉气监测能力提升等两个项目,计划“十三五”期间总投资0.27亿元。

   2.水质全流域监控系统,防止水体污染

为了实现到2020年,全县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到2030年,力争全县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的目标,实现天然文岩渠等五条河流水质优良,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实现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让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需要对我县境内的天然文岩渠、文明东支渠、丁栾渠、吕村沟、黄庄河等几条河流,污染源排污口,地下水及饮用水水源地进行全面监控,同时建设水质云平台提供数据支撑,达成水质污染的定位、管控、治理、评价及预警。

1)系统架构

该系统以传统水质自动监测站为基础——基准站,精准的监测水质各项指标;根据实际水质变化的区域情况,在适当的敏感区域增设实时监测站点——趋势站,快速反应水质变化情况;在数据共享的平台下,根据实时站点监测的数据动态调整水质处理方案,以最低的综合成本得到最优的监控效果。将已建或新建的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的数据,接入该系统的数据平台,实现水污染源、地表水自动监测的在线数据融合、互补,实现对水域水体的精准监控、靶向治理、全面评价。

2)系统构成

通过标准监测站点、浮标水质监测平台、小型水质监测站点和便携式水质监测站点对水质数据的获取,同时将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接入,实现全面覆盖监测水域,实时监控污染源头,精准监测主要水体,达到实时掌握污染源水质变化,精确评价水质环境状态,低成本、高效率的实现水质环境综合监控。

全面划分监测水域:首先对各监控流域、水域范围进行关键节点、区域划分,在划分断面,依据断面水体的位置关系、水质类别、污染程度等相关信息,合理选择布点方法(同心圆布点法、线性布点法、扇形布点法等),布设安装所需的水质监测仪器或系统,实现监测水域全面覆盖,关键断面精准监控。

实时监控污染源头:对主敏感区域进行实时监控、精准评价,实时、在线的监控水质污染变化及趋势,布设安装水质监测仪器或系统。

精准监测主要水体:对于监控区域内主要水体汇入口上、下游代表性区域铺设精准监控系统;对于主要水体的各个污水汇入口进行上、下游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汇入水质的变化,及时精准的找到水质变化的源头。

水质管理平台的搭建:软件平台基于云计算技术,大量前端智能设备实时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接入云平台,在数据存储分析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利用云平台通过多种维度展现分析结果。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多种方式进行数据查看和分析。

3)系统功能

污染物实时监测:系统通过监测站点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不同监测对象污染排放特点,使用GIS技术从时间和空间展示污染物排放和扩散情况,为研究分析污染物历史趋势和迁移提供数据和分析工具,同时污染物数据可导出供用户后期分析。

污染管控:在系统大数据及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流域内水体质量状况对辖区内流域进行分级处理,将异常污染信息和处理建议推送给污染区域相关责任单位,对水体污染进行及时治理,以实现定向管控、限时治理、及时见效的管理目标。

流域环境污染减排建议:基于系统大数据的深入挖掘,结合现有模型,计算污染排放因子对流域内水体质量的影响,建立不同的减排方案;使用模型算法对方案实施效果进行情景模拟,评估为实现水体质量达标而采取的控制措施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衡量不同措施的经济环境性价比,为实现科学有效的污染调控与水体质量达标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评价水体质量和治理效果:系统通过水质精准监控数据,对水体和水质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全流域的监控数据以及污染治理相关的过程:响应时间、处理时长、完成时间等信息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对各区域、企业(排污口)的治理成效提供评价数据。

污染预报、预警、预防:系统根据区域水体监测情况,利用水利、地理等信息,对污染流域分布进行分析,利用专业的环境数据分析模型,对污染事件进行预测预警。系统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污染信息推送机制,确保污染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推送到相关责任单位,并对污染情况的处理过程进行跟踪。确保各部门能实时收到信息、及时反馈污染控制措施,确保异常污染得到及时处理

4)项目费用

主要包括流域站点建设和水质网格化监测平台建设两个项目,计划“十三五”期间总投资0.28亿元。

   3.智慧环保在线监测系统,全面摸清污染物排放

为了监控排污企业,建立起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过程控制监控系统,环境检测、远程监控以及污染报警处理等的一个综合管理系统。它采用GSM全球移动通讯技术、GPRS无线上网、GIS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通信与数据处理技术,在现有GSM网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环境监控指挥系统和远程监控通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远程监控所有在GSM网覆盖范围内的特定移动目标,各类监控、报警数据通过GSM网络及电信有线网络传回监控服务中心。该中心还可通过DDN专线或电话线与12369呼叫中心、环保110事故中心或其它必要相关机构相联,将移动目标的GPS定位信息,求救信息,报警信息进行分类确认后,实时传送到相应的职能部门进行处理。

1)系统架构

以无线上网的方式,发回环保局监控中心的接收服务器,环保局监控中心软件把接收到的数据,根据通信协议解析后,存储于中心数据库服务器,以实现监控中心对数据的同步监控、记录、处理等,并可根据对数据报警量的设置,实现对多路信号的自动监视,减少对人员的依赖,可做到无人值守。监控中心可以通过系统软件发出控制信号给各个污染源现场、过程控制的智能数据采集器,智能数据采集器将接收到的控制信号分别进行识别处理后,就可以将监控室的控制信号送到所设定的控制仪表和设备,从而完成各控制动作和仪表的运行状态等。

(2)系统构成

该智慧环保在线监测系统由自动监控设备和监控中心组成。自动监控设备是指在污染源现场安装的用于监控、监测污染物排放的仪器、流量(速)计、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仪和数据采集传输仪等仪器、仪表在水泥、焦化、火电、造纸等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进行工业过程污染物排放监控。在环境保护部门设立监控中心通过通信传输线路与自动监控设备连接用于对重点污染源实施自动监控的计算机软件和设备等。

3)系统功能

实时监控。现场的数据可以实时传送到环保局监控中心,数据异常则启动采样,系统可以做到全天候24小时处于实时在线监控状态,实时数据显示于监控中心的背投大屏幕上。

数据存储功能。采用双备份技术,前端的智能数据采集器具有长时间数据存储能力,后端监控中心将历史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数据存储采用循环方式。

报警功能。报警系统用于对企业排污、污染治理设备及监测、监控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当发生排污超标、治理设施停运等非正常事件时,智能数据采集器自动别识事件类型,实时向监控中心发送报警信息,使环境监察部门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及时对企业的违规行为进行纠正、制止。规定报警时间、报警方式和报警的级别,进行分析统计打印报表。

数据报表和查询。系统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系统将得到的实时数据保存到数据库服务器,然后对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可分享打印报表分析形成各种图表和进行强大的信息查询。

信息的网络共享。系统采用C/S和B/S相结合的方式,便于实现系统控制和信息共享。C/S结构可以实现强大的控制功能和在环保局内部局域之间信息共享,B/S结构既可以在环保局内部局域之间方便实现信息共享。

反控功能。可以对污染监控进行运行控制,控制方式可以用中心监控室反控和手机反控两种模式,同时对反控权限进行严格控制,保证系统安全性。

综合业务查询系统。在各种子系统都接入以后,在此基础之上,就可以构筑一个环保监控综合业务系统整个综合业务系统,对所有接入系统的环保监控数据做统计、分析和处理,可以生成各类查询和报表,对全县环境污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环境监控和治理的重点,为环保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4)项目预算

主要包括重点完善污染物排放、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和全县统一的环境信息平台和节能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等三个项目,计划“十三五”期间总投资0.47亿元。

4.排污权交易平台系统,促进企业投入降污

排污企业采取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清洁生产以及强化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等措施,减少外排主要污染物减少,年度实际排放量少于排污许可证规定排放量的,其排污权指标可以出售或储备,同时排污企业因转产、破产或其他原因自行关闭,其污染物排污权指标也可以出售或储备。

1)系统架构

该系统架构由总量监控子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数据收集及处理系统、排污权交易平台和交易制度等多个方面构成。依托于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污染物排放评估系统等统一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控,达到污染物排放总量收集。首先对各排污企业进行关键节点和区域划分,依据排污企业的位置关系、污染程度等相关信息,合理选择在线监测装备,实现总量排放数据获取。将采集数据传输到排污权交易平台,实现总体排污状况按时价进行转让、买卖和流通。

(2)系统构成

污染总量监测系统。通常是指根据一个地区(区域或流域,以下同)的环境特点和自净能力,依据环境质量标准,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总量控制系统由环保局监控中心、通信网络、监控设备、计控设备四部分组成。监控中心:由计算机、IC卡读写器、GPRS数据传输模块、监测管理系统软件组成;通信网络:移动公司GPRS-VPN专网;非接触式IC卡;监控设备:排放测控终端;计控设备:电磁流量计、在线分析仪、电动阀门等。

排放许可制度。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基础,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排污的种类、数量、性质、去向、方式等实行审查许可的制度。排污单位在持有排污许可证的情况下方有权排污,同时必须按照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要求排污。通过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实现对企业环境管理从浓度控制向浓度、总量双控制的转变。

总量预算审批、排污许可证和排污权交易之间协调平台。针对所有的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都按照总量预算审批后,通过排污权有偿使用或交易获得,现有排污单位逐步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获得排污权后,对排污企业颁发排污许可证。

排污权交易平台一个。由县环保局建设系统平台,制定收费标准,设立办事机构,配备工作人员,为排污权交易奠定基础。

3)系统功能

促进企业加大减排资金投入。试点地区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排污单位在缴纳使用费后获得排污权,或通过交易获得排污权。根据当地排污总量作为基数予以统筹安排现有排污企业和新增排污量企业的初始排污量的取得和分配,排污企业通过自愿、公平、有利于环境质量改善和优化环境资源配置的原则下在排污权交易平台上交易,从而促进企业加大减排资金投入。

优化节能减排措施的资金投入和效果。排污量的设置以及排污许可证的颁发,可鼓励企业自发减排;政府根据节能减排的主力生产企业的现金技术和节能投入,安排资金奖励和指标奖励,保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示范等项目建设。

4)项目预算

主要包括完善污染物总量排放监测系统和在线交易平台等两个项目,计划“十三五”期间总投资0.05亿元。

5.智能回收和在线交易,促进资源集约利用

推动和引导再生资源回收,采用智能回收、自动回收机等新型回收方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或整合再生资源信息服务平台,为上游回收企业与下游拆解和利用企业搭建信息发布、竞价采购和物流服务平台,主要由源头回收网络、市场集散交易和综合利用处理等环节组成,各个环节之间通过规范管理和市场经济调节,有机地连成一个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产业化回收利用体系。

(1)系统架构

再生资源信息管理服务系统,该系统可以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信息交换、网上交易、价格发布、行业统计、企业备案查询等多功能于一体,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再生资源产生单位、回收企业、管理部门的实时连接和信息共享。开展网上信息报送和备案,建立回收网点动态地图,为企业网络回收、预约上门回收创造条件,并引导企业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各连锁回收站点与分拣加工中心网上信息传递,提高企业经营信息化水平。通过互联网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回收服务体系两线建设,形成了线上投废、线下物流的模式,逐步改变传统回收“小、散、差”的状况。

(2)系统构成

废旧商品回收平台。构建以互联网环卫运营为核心的产业链,借助线上网站、APP等信息手段和线下回收箱、回收亭,宣传环保理念。指导居民垃圾分类和定点投放,指导企业对废旧物质的回收利用信息管理,如废旧汽车及零部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逐步建立区域性信息服务网络,形成“互联网+分类回收”模式,通过信息技术搭建的再生资源O2O平台,服务于专业回收商、粗加工商及深加工商。形成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一体化的废旧商品回收平台。

在线交易系统。构建交易平台管交易、支付平台管支付、金融机构管资金的新格局,通过市场行情分析,建立价格指数以指导产品估值;通过对交易商户进行工商认证、实体考察认证等方式建立信用体系,并形成信用评价体系。整合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线上布局,线下建产业园区,形成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新模式。促使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由线下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型升级,减少回收环节,降低回收成本,形成连锁经营+供应链金融回收模式和综合回收服务平台等特色的线上线下回收模式。

3)系统功能

节约巨大时间和人力成本。互联网可以把零散的“回收从业者”归为统一,结合移动互联网位置属性与自然人身份认证的天然优势,解决“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收”的问题,节约巨大时间成本而产生的二次中间成本和由于规模导致建立的城市回收基地,直接与生产企业建立业务往来。

开发废旧物质的商业价值。根据城市居民废旧物品回收统计,则可依据不同维度做城市消费总量及家庭用户消费倾向、消费习惯及消费总量的预测,根据不同厂商合作形成与销售量结合的产品生命周期与产品实际消耗量等数据报告。这类数据报告还可以成为家庭生活消费品零售的一个流量入口。

4)项目预算

主要包括信息跟踪/管理系统和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在线交易系统,计划“十三五”期间总投资0.25亿元。

   6.建立多源传感系统,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

为了推动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全县统一设计和统筹协调,统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资源整合互联和数据开放共享,促进业务协同,推进大数据建设和应用,保障数据安全。充分利用环保基础设施资源,进一步改善环保信息化建设应用基础环境,建成全县统一、数据集中、服务下延、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动态管理的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县、乡、村生态数据三级高速接入。通过生态环境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推进环境管理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为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1)平台架构

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的总体架构为“一个机制、两套体系、三个平台”。一个机制即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工作机制,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工作机制包括数据共享开放、业务协同等工作机制,以及生态环境大数据科学决策、精准监管和公共服务等创新应用机制。两套体系即组织保障和标准规范体系、统一运维和信息安全体系,组织保障和标准规范体系为大数据建设提供组织机构、人才资金及标准规范等体制保障;统一运维和信息安全体系为大数据系统提供稳定运行与安全可靠等技术保障。三个平台即大数据环保云平台、大数据管理平台和大数据应用平台。

2)系统内容

精准治污大数据管理平台。构建长垣生态环境数据中心资源,提升长垣环境数据中心的云计算、云存储等服务,运行长垣精准治污大数据平台及相关数据库;构建环境数据中心的互联网出口、数字证书、安全邮箱、安全防护等应用服务,有效保障平台数据安全;构建环境数据中心的运行维护队伍资源,采用部分外包等方式,对大数据平台进行维护,确保平台稳定运行。

建设共享交换子平台。制定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管理办法,明确环境保护业务相关部门之间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统一环境数据交换标准和接口标准,构建标准化的环境数据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建设应用子平台。加快建设应用子平台12个应用模块,即精准识别污染物溯源信息模块、环境预警预报模块、环境监管需求对接模块、环境管理提升模块、决策指挥模块、移动执法“一张图”管理模块、环保资金管理模块。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模块功能和开发新的应用模块,做到系统功能与业务同步发展,实现全方位、无盲区的环境大数据的应用。

建设服务子平台。建设面向政府环境监管相关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大数据服务子平台,向相关单位和个人提供信息查询、投诉举报、信息互动、政策导航等服务,扩大环境保护的社会参与面,为精准治霾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支撑服务。

3)系统功能

强化环境规划编制和执行。利用环境数据进行规划分析,只能简单的回答“环境发生了什么事情”。对于“为什么环境会发生这种事情”,可利用大数据系统迅速处理、实时展示、多因素分析、智能决策等作用,另外大量相互关联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数据也纳入分析,得到结论更快、更精准有效。预言“将来环境发生什么事情”,在进行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将环境数据与污染扩散模型、预测模型等结合,模拟复杂的环境过程,预测环境系统演变的发展方向。最终环境大数据可成为活跃的数据仓库,用来进行“环境想要什么事情发生”。按照这样的思路利用大数据,可以给环境规划提供科学可量化的决策支持,环境质量目标的实现路径清晰可见 。

提升环境质量管理。一方面可应用于环境质量信息的发布。借助微小传感器以及大数据算法等方式,可得到各细分区域更精确的大气质量状况。利用少量的环境数据,再结合其他看似与环境数据并不直接相关的异构数据源,就可以建立一个区域的数据分布及空气质量观测值的网络模型,最后得到相关范围的细粒度。基于这样的细分区域的高准确度的数据,可为环境管理者在决策中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可用于环境质量的预警预报。预测性分析是大数据分析很重要的应用领域,环境预测性分析常用于空气及水环境质量预测。

强化污染源生命周期管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将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动态管控系统、工况在线监测系统、刷卡排污总量控制系统等整合到大环境数据大平台上,形成全方位的智能监测网络,实时收集污染源生命周期的全部数据。然后基于每个节点每时的各类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点对点”的数据化、图像化展示。

强化环境应急管理。环境管理大平台在构建海量信息的实时收集、高效计算、迅速传递、结果可视化和机器预判的能力的基础上,以实时监测和机器决策有利于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降低突发污染事件产生机率。环境事件发生后,大数据管理系统可快速反应,实现各部门信息的融合分析和实时报告,全面感知应急事故的变化过程,并快速集合多项关键指标信息以辅助决策。在事后评估中,运用大数据可有效判定应急处置工作的状态与实际效果。

提高环保公众参与。随着环境大数据平台的构建,互联网和GPS设备的普及,NGO或者民众可以发布各类自发式地理信息。将这些碎片化的异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可验证官方公开数据的质量,或者对已有信息进行详细补充。另外,利用社交媒体上公开的海量数据,也可帮助环保部门了解公众需求,进而提供差异化和精细化的公共服务,改善公众的环保感受。

4)项目预算

主要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网络、环境大数据中心等两个项目,计划十三五期间投资0.38亿元。

   (二)效益分析

长垣县“互联网+”绿色环保行动规划是全县环境保护信息化指导性文件,规划以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实现生态环境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为目标,通过问题的阐述,提出规划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并对重点工程作出具体部署,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向环保领域拓展,为长垣环保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1.经济效益

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能够整合发改、工信、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有关污染源企业信息,以及社会公众举报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未批先建、违法偷排等环境监管漏洞,提高执法的精准性,推动环境监管创新。“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城区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整合、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

   2.环境效益

“互联网+”与绿色环保深度融合将成为提高环境资源使用效率的“助推器”。“互联网+”的智能性使我们能够掌握或预测环境资源的消耗情况,从而为管理环境资源实现最优化利用提供保障;“互联网+”的虚拟性所引起的各行业及其产品的非物质化或去物质化特征,将导致商品和服务既定产出的情况下消耗更少的环境资源;“互联网+”的共享性所引起的各行业及其产品供需方式的变革,将导致既定环境资源消耗的情况下商品和服务的最大化使用。在“互联网+”时代,开放和共享不仅是其自身的技术特征,而且是其提倡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将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的观念。即从需求来看,消费者从以往无止境的对商品和服务的“占有”欲,转变为更加注重商品和服务的“使用”权。

   3.社会效益

信息技术能够突破环境治理的技术障碍。“互联网+”是一种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在内的集群,其典型特征在于其强大且智能的计算能力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由此一来,大力推动“互联网+”与环境治理的深度融合可以弥补某些技术不足的障碍,为污染控制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撑以提高治理的科学性。

信息技术有助于整体解决环境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环境管理中好像相互之间毫无关联的信息,碎片化的信息,反映问题某个方面表现现象的信息进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趋势、找准问题、把握规律,实现政府部门“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推动各类问题的有效解决,说清污染物排放状况,说清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准确预测、预报、预警环境质量,准确预测、预警各类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发展,成为促进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新动力。

    六、保障支撑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互联网+”绿色环保行动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和专业人才,并下设办公室,统筹协调解决“互联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强化与国土、工信、科技、气象等部门的合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解决跨领域、跨行业的各类问题,确保行动方案顺利实施。按照急用先行、全面推进的原则,尽快建立健全我县“互联网+”绿色生态开发建设、运维管理和安全保障等工作管理办法。有关部门按照行动计划要求,明确职责分工、工作任务和发展目标,促进“互联网+”新业态、新经济发展,研究制定具体的落实方案,科学谋划项目的示范试点,有序推进环保领域“互联网+”行动。

   (二)加强智力建设

加强应用能力建设。完善智慧环保人才培训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县、乡环保人才分级培训体系,全面开展环保数据应用人才培训。使全县系统专业人才能够熟练掌握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相关业务技能,各级领导、干部能够熟练使用操作相关平台。充分利用各项政策吸引互联网领域人才在我县从事科研教学和创业创新。

   (三)加强示范引导

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选择“互联网+”绿色环保的重点、难点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集中组织力量重点攻关,分步骤组织实施重大工程,重点促进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环境保护领域的融合,创建新型环境保护管理服务模式。

   (四)加大环保宣传

   利用互联网思维将生态环境议题复杂性简单化,将触不可及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给公众;充分调动群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人人参与创建、人人支持创建的良好氛围;通过加快环境信息或知识的传播速度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利用微博、微信、QQ等应用平台或自媒体的即时性、共享性、交互性的特征使得环境信息为公众迅速掌握并及时传播,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良性制约的互动关系;依托互联网,建立环保产业交流平台,对内对外推介优秀的环保企业和最佳实用技术,促进我县环保企业与国内外先进的环保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开拓市场,加速科研成果市场转化,加快我县优秀环保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附件:1.长垣县“互联网+”绿色环保行动规划主要指标

 2.长垣县“互联网+”绿色环保行动规划重点工程

附件2.docx

附件1.docx




上一篇: